辽宁省档案馆立足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求,明晰转型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全力推进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建设。争取资金支持,加大投入力度,连续5年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集中开展大规模馆藏档案数字化;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纳入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规划,获保障资金1495万元建设数字档案馆;投入401.71万元,用于国产化设备替代及文档一体化系统建设,全省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全面升级优化。
辽宁省档案馆把档案信息化与档案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作为检验数字档案馆建设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着力在提高应用实效上下功夫。
(一)督导规范流程应用,完善数字档案馆运行机制
在数字档案馆系统正式运行前,通过在全馆范围内开展培训和征求意见,探寻业务工作与系统应用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技术部门统筹考虑系统整体运行情况、数据积累情况及各项性能指标,在确保系统及数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对系统功能进行完善。数字档案馆运行至今,根据工作实际,技术部门与各业务部门共同商议对系统进行的功能调整和优化已达448项。适宜线上办理的业务工作均由线下移至线上,涉及业务流程共76条,主要包括档案接收、入库申请、环境消杀、内部调卷、查档接待等数字档案馆系统业务流程26项,运行文件办理、经费使用、运维申请、驻馆项目安全管理申请等协同办公系统业务流程45项,电子档案管理业务流程5项。这些线上流程覆盖档案馆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了相应工作的无纸化、规范化,为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监督管理,数字档案建设运行情况实行月报制,由技术部门每月将数字档案馆建设运行情况总结成简报,在全馆范围内发布,自2023年10月至今已编发18期,内容主要包括数字档案馆系统本月新增功能和流程,各部门流程应用情况,以及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情况等,并将其纳入年底各部门工作绩效考核,辽宁省馆主要领导亲自督导,各部门部长(主任)负责主抓,全馆同志全面参与,切实保证数字档案馆系统的应用频次、范围和实际效果。
(二)试点接收长期保管,推进电子档案规范管理
通过搭建平台、设置功能及推进试点,不断强化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辽宁省档案馆承担的电子文件单套归档和电子档案单套管理试点工作于2022年通过国家档案局、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组织的专家验收,为辽宁省内各地开展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实践范例。2022年至2024年,应用省直机关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平台,接收18家单位的文书类和政务服务类电子档案25551件。为确保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完善电子档案“四性”检测功能,满足长期保存各环节应用需求,强化档案信息安全管控。
(三)数字附能档案惠民,拓展档案利用服务渠道
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谋划推进档案工作,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数据治理成果应用至服务民生的具体实践,以服务效能提升推动档案利用服务转型升级。依托辽宁政务服务平台手机端“辽事通”APP,牵头研发“网上查档大厅”,集身份认证、查档受理、掌上查档、预约到馆、不见面登记、线上出证、后台管理及百馆联动等多项功能为一体。查档利用者一号申请、一次登录、一网办理,查询和获取档案更加便捷。利用者根据自身查档需求,通过手机应用足不出户,无需额外提供身份证明,即可办理各类查档业务。同时,系统后台实时监控业务办理状态,办理信息通过LED大屏幕在利用大厅全景展示。现阶段,已将省内各市、县(区)综合档案馆纳入该平台,查询内容涵盖涉外婚姻、劳模、大学生派遣、独生子女、退伍军人、企业职工调配、农村建房审批及林权证存根档案及政府公开信息等。截至目前,已完成47家综合档案馆接入工作。自系统开通以来,社会反响良好,全省已累积提供查档服务1741次。
转载于国家档案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