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智科技针对业务中经常遇到问题,总结了档案管理常见名词术语解释,供各位档案同行参考
一、档案基础类
- 档案: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在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 全宗:一个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形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档案整体,是档案管理的基本单位。
- 全宗群:由若干具有时间、地区、性质等共同特征的全宗组成的群体,便于馆藏组织与历史研究。
- 档案实体:指档案原始载体本身,如纸质文件、胶片、磁带、光盘、硬盘等。
- 档案信息:档案实体所承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及其元数据。
- 元数据:描述档案内容、结构、背景及其管理过程的数据,如题名、责任者、形成时间、保管期限、密级、格式、权限等。
- 档案价值:档案对机关工作、经济建设、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公共利益等方面的有用性,分凭证价值、情报价值、记忆价值。
- 保管期限:根据档案价值划定的保存年限,分为永久、30年、10年三档,到期后须进行鉴定处置。
- 密级:档案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分绝密、机密、秘密、内部、公开五级,按《保密法》管理。
- 档案鉴定:对档案保存价值、密级、保管期限进行审查与判定,决定其继续保存、开放、降密或销毁。
二、档案工作过程类
11. 归档: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将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收集、整理、移交档案部门保存的过程。
12. 收集:档案部门把分散在单位内部、个人手中或其他机构的档案接收、征集进馆的行为。
13. 整理:对档案进行分类、组合、排列、编号、编目,使之有序化的过程。
14. 分类:依据来源、内容、形式、时间等特征,把档案划分为不同类别,常用年度—机构—保管期限复式分类法。
15. 组卷:将同一事由、同一会议、同一项目形成的若干份文件材料组成案卷,是整理的核心环节。
16. 编目:编制档案目录、索引、指南等检索工具,揭示档案内容与成分,方便查找利用。
17. 著录:依据《档案著录规则》(DA/T 18)对档案题目、责任者、时间、页数、主题词等进行规范化记录。
18. 标引:给出检索标识(分类号、主题词、关键词、人名、地名),实现内容深度揭示。
19. 检索:利用目录、数据库、搜索引擎等工具查找所需档案信息的行为。
20. 利用:档案部门通过阅览、复制、摘录、展览、出版、网络发布等方式向用户提供档案服务。
21. 编研:编辑、研究、出版档案史料,形成二次、三次文献,如大事记、组织沿革、基础数字汇编、专题史料。
22. 统计:对馆藏数量、种类、年代、利用人次、数字化率等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编制年报。
23. 移交:机关档案室向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把永久档案按程序正式转交保存。
24. 接收:档案馆依法收存移交档案,并办理清点、签字、盖章、入库手续。
25. 转递:干部人事档案因单位变动、职务调整,按组织、人事权限通过机要渠道寄送新主管单位。
26. 寄存:集体或个人将档案暂存于档案馆,所有权不变,档案馆提供代管服务。
27. 捐赠:档案所有者将档案无偿赠送给国家档案馆,产权转移,档案馆出具捐赠证书。
28. 征购:国家档案馆以经济补偿方式征集集体或个人所有的珍贵档案。
29. 开放:档案馆将已满25年且无保密、无损他人权益的档案向社会公开,公民持身份证可查阅。
30. 公布:档案馆通过网站、出版物、展览等形式公开发布档案全文或摘录,产生社会传播。
12. 收集:档案部门把分散在单位内部、个人手中或其他机构的档案接收、征集进馆的行为。
13. 整理:对档案进行分类、组合、排列、编号、编目,使之有序化的过程。
14. 分类:依据来源、内容、形式、时间等特征,把档案划分为不同类别,常用年度—机构—保管期限复式分类法。
15. 组卷:将同一事由、同一会议、同一项目形成的若干份文件材料组成案卷,是整理的核心环节。
16. 编目:编制档案目录、索引、指南等检索工具,揭示档案内容与成分,方便查找利用。
17. 著录:依据《档案著录规则》(DA/T 18)对档案题目、责任者、时间、页数、主题词等进行规范化记录。
18. 标引:给出检索标识(分类号、主题词、关键词、人名、地名),实现内容深度揭示。
19. 检索:利用目录、数据库、搜索引擎等工具查找所需档案信息的行为。
20. 利用:档案部门通过阅览、复制、摘录、展览、出版、网络发布等方式向用户提供档案服务。
21. 编研:编辑、研究、出版档案史料,形成二次、三次文献,如大事记、组织沿革、基础数字汇编、专题史料。
22. 统计:对馆藏数量、种类、年代、利用人次、数字化率等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编制年报。
23. 移交:机关档案室向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把永久档案按程序正式转交保存。
24. 接收:档案馆依法收存移交档案,并办理清点、签字、盖章、入库手续。
25. 转递:干部人事档案因单位变动、职务调整,按组织、人事权限通过机要渠道寄送新主管单位。
26. 寄存:集体或个人将档案暂存于档案馆,所有权不变,档案馆提供代管服务。
27. 捐赠:档案所有者将档案无偿赠送给国家档案馆,产权转移,档案馆出具捐赠证书。
28. 征购:国家档案馆以经济补偿方式征集集体或个人所有的珍贵档案。
29. 开放:档案馆将已满25年且无保密、无损他人权益的档案向社会公开,公民持身份证可查阅。
30. 公布:档案馆通过网站、出版物、展览等形式公开发布档案全文或摘录,产生社会传播。
三、档案载体与保护类
31. 纸质档案: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档案,包括公文、图纸、账册、照片等。
32. 电子档案:具有凭证、查考价值并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需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要求。
33. 声像档案:记录声音或图像的档案,如照片、底片、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硬盘。
34. 实物档案:以实物形态存在的非纸质档案,如印章、奖牌、锦旗、标本、模型。
35. 数字化:利用扫描、拍照、OCR、数据库等技术将纸质、声像档案转换为数字形态。
36. 原文图像:经扫描生成的档案高保真图片,常用TIFF、JPEG2000、PDF/A格式,分辨率≥300 dpi。
37. 目录数据库:存储档案题名、责任者、日期、页号、盒号、密级等著录项的关系型数据库。
38. 全文数据库:在目录数据基础上增加OCR文本或手工录入文本,实现全文检索。
39. 迁移:因技术更新将电子档案从旧系统、旧载体转移到新系统、新载体,保持内容不变。
40. 仿真:用软件模拟旧硬件、旧系统环境,使失去运行平台的电子文件仍能读取。
41. 封装:按《电子文件封装规范》(DA/T 48)将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打包成ZIP/XML结构的AIP包,防丢失。
42. 四性检测:对电子档案进行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校验,生成检测报告。
43. 脱酸:对含酸度高的旧纸张用无水碳酸镁溶液喷雾或浸泡,延长寿命3–5倍。
44. 修裱:在破损档案背面托补宣纸,恢复平整与强度,可逆材料为主。
45. 灭菌:采用环氧乙烷、伽马射线或低温冷冻法杀灭档案内霉菌、虫卵。
46. 灾害预案:针对火灾、水灾、地震、黑客攻击制定抢救方案,每年演练一次。
47. 异质备份:电子档案实行“三二一”原则,至少3份副本,2种介质,1份异地离线。
48. 库房八防: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光、防高温、防虫、防鼠,温湿度控制18–22 ℃、45–55 % RH。
49. 特藏库:保存珍贵档案的恒温恒湿洁净库房,气体灭火,洁净度10000级。
50. 缩微:利用缩微摄影将大幅面档案缩小至胶片,节省空间,寿命百年,属长期保存手段。
32. 电子档案:具有凭证、查考价值并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需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要求。
33. 声像档案:记录声音或图像的档案,如照片、底片、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硬盘。
34. 实物档案:以实物形态存在的非纸质档案,如印章、奖牌、锦旗、标本、模型。
35. 数字化:利用扫描、拍照、OCR、数据库等技术将纸质、声像档案转换为数字形态。
36. 原文图像:经扫描生成的档案高保真图片,常用TIFF、JPEG2000、PDF/A格式,分辨率≥300 dpi。
37. 目录数据库:存储档案题名、责任者、日期、页号、盒号、密级等著录项的关系型数据库。
38. 全文数据库:在目录数据基础上增加OCR文本或手工录入文本,实现全文检索。
39. 迁移:因技术更新将电子档案从旧系统、旧载体转移到新系统、新载体,保持内容不变。
40. 仿真:用软件模拟旧硬件、旧系统环境,使失去运行平台的电子文件仍能读取。
41. 封装:按《电子文件封装规范》(DA/T 48)将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打包成ZIP/XML结构的AIP包,防丢失。
42. 四性检测:对电子档案进行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校验,生成检测报告。
43. 脱酸:对含酸度高的旧纸张用无水碳酸镁溶液喷雾或浸泡,延长寿命3–5倍。
44. 修裱:在破损档案背面托补宣纸,恢复平整与强度,可逆材料为主。
45. 灭菌:采用环氧乙烷、伽马射线或低温冷冻法杀灭档案内霉菌、虫卵。
46. 灾害预案:针对火灾、水灾、地震、黑客攻击制定抢救方案,每年演练一次。
47. 异质备份:电子档案实行“三二一”原则,至少3份副本,2种介质,1份异地离线。
48. 库房八防: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光、防高温、防虫、防鼠,温湿度控制18–22 ℃、45–55 % RH。
49. 特藏库:保存珍贵档案的恒温恒湿洁净库房,气体灭火,洁净度10000级。
50. 缩微:利用缩微摄影将大幅面档案缩小至胶片,节省空间,寿命百年,属长期保存手段。
四、档案信息化与智能化
51. 数字档案馆:运用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对馆藏档案数字化、管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的档案馆新形态。
52. 智慧档案馆:在数字档案馆基础上引入物联网、大数据、AI、5G,实现感知、互联、分析、决策一体化。
53. 档案管理系统(AMS):对档案生命周期进行全流程控制的软件,功能涵盖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
54.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ERMS):用于捕获、登记、分类、保管机关日常业务电子文件,保证其证据效力。
55. 长期保存系统(TDR):采用OAIS模型,提供摄取、档案存储、数据管理、保存规划、访问服务五大功能。
56. 区块链存证:将电子档案哈希值写入区块链,确保事后可验证原始性,防止篡改。
57. OCR:光学字符识别,把图像文字转为可检索文本,档案领域要求识别率≥99 %。
58. NLP:自然语言处理,用于自动抽取人名、地名、机构、事件,生成知识图谱。
59. 知识图谱:以干部、机构、事件、地点为节点,以关系为边,实现档案信息可视化关联。
60. AI鉴定: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档案价值进行辅助评分,减少人工工作量,仍需专家终审。
52. 智慧档案馆:在数字档案馆基础上引入物联网、大数据、AI、5G,实现感知、互联、分析、决策一体化。
53. 档案管理系统(AMS):对档案生命周期进行全流程控制的软件,功能涵盖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
54.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ERMS):用于捕获、登记、分类、保管机关日常业务电子文件,保证其证据效力。
55. 长期保存系统(TDR):采用OAIS模型,提供摄取、档案存储、数据管理、保存规划、访问服务五大功能。
56. 区块链存证:将电子档案哈希值写入区块链,确保事后可验证原始性,防止篡改。
57. OCR:光学字符识别,把图像文字转为可检索文本,档案领域要求识别率≥99 %。
58. NLP:自然语言处理,用于自动抽取人名、地名、机构、事件,生成知识图谱。
59. 知识图谱:以干部、机构、事件、地点为节点,以关系为边,实现档案信息可视化关联。
60. AI鉴定: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档案价值进行辅助评分,减少人工工作量,仍需专家终审。
五、档案利用与权益类
61. 阅览服务:档案馆设立阅览室,提供原件、复制件查阅,需履行登记、交接手续。
62. 复制服务:提供打印、复印、扫描、缩微、拍照、刻录光盘等,涉密档案按审批权限办理。
63. 远程利用:用户通过互联网、政务外网提交申请,档案馆在线审批、加密推送电子件。
64. 政务共享:依据《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暂行办法》,档案数据通过接口向其他部门提供,一数一源。
65. 个人隐私:涉及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健康状况、财产状况的档案须脱敏处理或限制利用。
66. 著作权:档案受《著作权法》保护,用户利用须注明出处,未经许可不得公开发表。
67. 利用协议:档案馆与用户签订《档案利用协议》,明确使用范围、保密义务、违约责任。
68. 投诉处理:对拒绝利用、超期答复、服务态度差的行为,用户可向上级档案主管部门
62. 复制服务:提供打印、复印、扫描、缩微、拍照、刻录光盘等,涉密档案按审批权限办理。
63. 远程利用:用户通过互联网、政务外网提交申请,档案馆在线审批、加密推送电子件。
64. 政务共享:依据《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暂行办法》,档案数据通过接口向其他部门提供,一数一源。
65. 个人隐私:涉及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健康状况、财产状况的档案须脱敏处理或限制利用。
66. 著作权:档案受《著作权法》保护,用户利用须注明出处,未经许可不得公开发表。
67. 利用协议:档案馆与用户签订《档案利用协议》,明确使用范围、保密义务、违约责任。
68. 投诉处理:对拒绝利用、超期答复、服务态度差的行为,用户可向上级档案主管部门

全国咨询电话